孫建國:接受紅色洗禮,增進交流互鑒 | |||
煤炭資訊網 | 2023/4/17 23:34:20 散文薈萃 | ||
對陜北的了解始于我的鉆工兄弟,因為他們常年奔波在陜北的山山峁峁,傾情于作家路遙,因為他的《平凡的世界》深深的吸引了我。身為勘探隊員,雖常年奔波于關中、渭北各地,但從未曾涉足于陜北,因此,陜北便成了心中的向往,本打算等退休之后完成夙愿,恰逢公司為響應中央提出的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號召,組織各部門車間工會主席深入陜北體驗野外基層生活并增進各車間工會之間的交流互鑒活動,作為后勤服務車間工會主席的我便自然在列,私下竊喜。4月8日,在公司黨委書記兼工會主席俱養社同志帶領下,一行十余人從韓城隊部出發北上陜北,接受紅色洗禮,體驗基層生活,增進交流互鑒。 四月春色,陽光明媚,春風和煦,山巒疊嶂,層林盡染,景隨車移,人在畫中,一切都是那樣的生機勃勃,大家的心情更是激動萬分,由開始的沉默驚嘆到后來的激情演講,當年轉戰陜北的情景一幕幕浮上了心頭,那時是怎樣的條件:鉆機基本都扎在荒無人煙的山區,山大溝深,植被稀少,黃土裸露,黃沙漫天,何談高速?上班走的不是國道就是山路,翻山越嶺,曲折盤旋,晃得人惡心嘔吐,而且一走都得幾天;施工道路都是新推出的土路,土質虛軟,凹凸不平,不是老司機都不敢上路,隨車出行車上經常帶上繩子和鐵鍬,時刻準備拉動陷入泥潭的車輛;施工現場根本沒有水源,都是到幾十里地的山村去拉水,至于住的基本都是帳篷,帳篷扎在土地上,夏季悶熱,冬季寒冷;遇到鉆機搬家,整天吃不上飯,就拿著提前蒸好的饅頭和咸菜充饑,一臺鉆機就需要幾輛甚至十幾輛車,搬家車隊綿延數里,浩浩蕩蕩,常常引得當地村民前來圍觀,也就是在那時,131的司機們個個都練就了過硬的開車本領,131運輸隊也成為韓城市培養司機的搖籃,大家的話題從陜北到陜南、從新疆到廣州,從國內到國外.....是的,他們不是在胡吹冒撩,這些都是他們的親身經歷,作為勘探男兒,常年漂泊在外,常常風餐露宿,總是披星戴月,他們的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山山峁峁,他們的情感是真摯的,話語是真誠的。 行駛在新修的榆藍高速上,穿行于綿延起伏的山谷中,欣賞著迎面而來的山川美景和黃土風情,在大家的感慨回憶談論中,不一會兒“南泥灣”幾個大字便映入眼簾,一塊峽谷中的開闊地,這里地勢平坦,有稻田,有溪流……其實,對于南泥灣我并不陌生,但只限于老歌唱家郭蘭英的那首歌曲描寫的情景,只知道它在陜北,但具體在哪兒,有著怎樣的歷史,并不是很清楚,這次身臨其境,才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原來它并不是那么遙遠的地方,距離隊部韓城只有3個小時的車程,它位于延安市東南45公里的汾川河上游,西至稻香門,南至桃寶峪,總面積1平方公里,原來也曾水草豐美、土地肥沃,經濟發達,只是到了清朝中期,清統治者挑起回漢民族糾紛,互相殘殺,使這里變成荊棘遍野、人煙稀少、野獸出沒的荒涼之地。1941年春,由于國民黨反動派對陜甘寧邊區及抗日根據地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外面的物資無法運進,邊區軍民生存面臨嚴峻的考驗,是年3月份,黨中央便命令八路軍三五九旅進駐南泥灣實行開荒屯墾,生產自救,沒有房屋,自己動手挖窯洞;沒有蔬菜,荒山野嶺挖野菜;沒衣穿,官兵比賽紡線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宣傳標語便由此而來,觀看著一幅幅生動的蠟像展,聆聽著導游員系統詳細的講解,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是??!正是因為先輩們這種面對困難不退縮、不氣餒,而是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可貴精神才保證了在經濟封鎖的艱難困苦時期黨中央和廣大邊區軍民基本生活物資的供應,才使這里變成了“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才成了全國各地游客旅游觀光的網紅打卡地,斯人已去,但精神長存。我們參觀它,絕不只是簡單的旅游觀光、飽飽眼福,而是通過參觀更加深入的了解歷史、學習精神、汲取力量,激發斗志,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斗志去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坎坷與挫折。 沿榆藍高速繼續北上百余公里便到了我們計劃中的第二站——梁家河,位于延川縣文安驛鎮東南方向5公里處,屬于陜北典型的農耕式村莊,雖說在鄉鎮所在地,路面鋪上了柏油,路旁進行了綠化,屬于自然條件相對較好的那種村子,但總體看來,仍然是溝面荒蕪,道路狹窄,依溝而建的山區小村。通過參觀才知道多年以前這本是一個籍籍無名、信息閉塞的村落,一不通公路,二不通電,人畜飲水也十分困難,人們長期過著傳統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近乎原始生活。1969年初,一幫北京知青的到來打破了它原有的靜謐,不滿16歲的習近平就是其中的一員,很難想象他們初來乍到時的心情和心理落差,畢竟正值青春年華,畢竟長期生活在首都城市。然而,他待住了,而且一待就是七年,這七年,他沒有哭天搶地,沒有怨天尤人,更不是渾渾噩噩虛度光陰等待回京的機會,而是充分利用插隊的機會,憑借青春激情和親和力同鄉親們打成一片,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白天一起下田勞作,晚上獨自挑燈夜讀,并充分利用所學幫鄉親們學習文化、筑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也就是在那時,他入了黨,當上了村支書,成為全縣優秀的基層干部,成就了一段終生難以忘懷的歲月。他在苦難中錘煉了黨性、加深了認識,從人民中汲取了給養、強大了自身,以至于當上了總書記后總是把“人民”二字放在心間、掛在口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也成為我黨的奮斗目標??嚯y難道是白受的嗎?不,他是任何一個成熟人格的必修課,他應該使我們更偉大!這也許就是我們參觀此地的最大感受。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極盡展現黃土高原風土人情的真實畫卷:那廣袤起伏的溝壑,那高低錯落的窯洞,那風趣幽默的鏈子嘴,那歡快奔放的大秧歌,那粗狂豪放的信天游,還有那個性豐滿的黃土漢......一幅幅、一幕幕,真實而感人,以至于我在不同的年代讀了六七遍,每次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因此,對于陜北我是相當的“熟悉”,只是我沒有來過,我不斷地在想:究竟是怎樣的環境和風水成就了路遙,使他能窮盡畢生的精力,用深厚的筆力和敏銳的洞察力寫出這篇震撼心靈、足以傳世的巨著?其實,關注路遙的人都知道他出生于清澗縣王家堡村的一個農民家庭,由于家境貧寒,在他七歲那年被過繼到延川縣郭家溝的伯父家,因此,郭家溝是路遙的成長地,也是我們此行的必訪地。從梁家河出發沿210國道西行30多公里就能看到一塊巨石上寫著“郭家溝”三個大字,步行不遠就進入郭家村,陜北典型的支溝自然村落,村子三面環山,植被茂盛,窯洞依山而建,一條小河穿過村莊,根據指示看路遙故居就在溝口的崖畔平臺上,遺憾的是柵欄當道、院門緊鎖,我們無法入內,從銹跡斑斑的鐵鎖上看好像許久都沒開放,于是只好從片石砌成的圍墻外掂足觀望:一個簡易略顯空曠的小院子,兩孔緊挨土崖的舊窯洞,一個小石磨寂寞的立于一角,陪伴他的是一顆枝葉繁茂的大槐樹,這也許就是白發蒼蒼的桂英養母多年守望兒子的地方。我們很是遺憾,大老遠的跑來,絕不可能就這樣輕易地離開,盡管天色快晚,盡管溝道狹窄,我們還要沿溝而進,因為我們想看雙水村,想看少安父子、福堂支書、玉亭支委,還有罐子村的王滿銀,還想和他們在羊毛氈上坐炕頭,一壺老酒醉心頭,盡管這些都是虛構的人物,這里也不是影視劇的拍攝地,但我堅信這里絕對有他們的影子,因為這里是路遙成長的地方,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會清晰地保存在他的記憶中,是他的根所在,這里承載著他受過的苦、流過的淚和對人生的真實體驗,正是這一方水土一方人鑄就了他堅毅的品行和深邃的思維,是他書寫《人生》和《平凡世界》的動力和源泉。 神木在歷史上一直是守衛中原,抗擊外夷的邊關前哨,有“塞上重地”之稱謂,它賦存豐富的煤、油、氣、鹽等自然資源,物華天寶,美麗富饒,是我們此行到訪的后一站,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站。作為陜煤地勘人,對于這座城市我們并不陌生,因為我們的父輩們在八十年代初期曾在此參加過神府煤田勘探大會戰,花費數余年的時間翻越山山峁峁,踏過了角角落落,成功地探明了這一帶煤炭的總儲量,為神木的經濟騰飛增加過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今的地勘人仍陸陸續續為此地服務。今天來到這里,我們沒別的安排,只是想看望慰問奮戰在這里的勘探兄弟們,體驗并感受他們的真實的工作場景,因為這里集聚了我公司轉型發展的前沿項目,黃石溝水庫基礎處理、生態修復、鹽井技術服務等項目,我們急切地想了解這些項目的進展情況、發展前景。近年來,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節能減排政策的實施,靠傳統的地質勘探、水井施工承攬工程已遠遠不能滿足公司發展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么辦?等、靠、要只能是死路一條,我們必須在保持傳統地勘力量的同時積極的向其延伸產業轉型發展,這是公司上下在認真研判形勢后做出的一致抉擇,于是先后成立了地熱開發公司、生態修復研究院、油氣鉆井技術服務公司及中非公司,我們的業務遍及陜西、山西,甚至海外....,本次到訪的黃石溝項目部就是中非公司因疫情受阻在海外項目無法開展的情況下積極承攬的黃石溝水庫基礎處理工程,在工程總指揮李江勇同志的帶領下我們直奔施工現場,只見三山合圍的一個巨大的水庫,庫深足有60多米,庫底各種車輛繁忙穿梭,打樁機、鉆機、攪拌機機聲轟鳴,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土腥味,東面的山體上醒目地書寫著“榆林黃河東線引水工程”幾個大字,太震撼了,多年未見這樣浩大的施工場面了!在江勇同志和他的助手們的介紹下得知我們承攬的只是這個項目的一個標段——壩體西側坡面基礎勘探加固注漿工程,該工程難度不在于勘探更在于注漿,以前我們未曾從事過注漿業務,更沒有在這么陡峭的坡面上施工過,怎么辦?那就請專業技術人員,我們“偷”著學,我們有的是信心,就這樣經過了去年的摸爬滾打,我們終于掌握了這個工程的施工要領,今年再也沒有請專家,各項工作進展順利,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而且工程質量達到了甲方的要求,還獲得了獎牌,該工程將于6月底結束,目前他和他的團隊正在積極爭取下一個標段,若這邊安排停當,還要到埃及去,畢竟那里有我們的人脈和設備,我們積累了多年海外工作的經驗....,聽著他們的介紹,看到他們風塵仆仆的臉上洋溢的自信,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這不就是南泥灣精神么?是??!我們的年輕人成熟了,我們131不再是那么令人擔憂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書本上學到的是平面的、刻板的、只是知識,而從實踐中獲得是立體的、豐滿的,那是能力,知識可覽天,實踐乃云梯。兩天太匆匆,若還有機會,我愿再出行!
|